NBA直播吧资讯
即将过去的这个夏天里,平均每72小时就有一个NBA球员落地中国,开启自己的行程。
不完全统计,从七月份初开始,至少已经有22个NBA球员公开来华,去掉重复的情况下,到访的城市数量超过了27个。
当然,除去个别只以私人身份来华、不参与公开商业活动的球星(如文班亚马),以及少数由多个主办方共享行程的「拼多多式」案例(如伦纳德),大部分球星的中国行仍是以签约品牌所主导,本文的观察也将主要围绕这类案例来展开。
球星走在前面,后面紧随着品牌和赞助商,各自施展手腕。
基于近三个月的参与、旁观,以及沟通,我们尝试梳理散落在各地的细节,从这个夏天中提炼出一些观察,和大家一起思考。
从落地接机的那一刻起,主办方们就恨不得把每一秒都利用起来,尽量把收益最大化。
然而在球迷眼中,最有吸引力的环节永远是球星踏上篮球场的一刻。对品牌而言,他们自有的赛事IP恰恰成为承接这种期待的最佳场景。
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,各大品牌的赛事IP早已在大众层面形成认知度,并和品牌本身绑定得极为牢固。让球员进入这些场景中展开活动,品牌不仅能让流程与呈现更成体系,更能借此生产出大量带有强烈品牌印记的内容资产,用于二次传播乃至长期复用。
在短视频成为流量主要发酵阵地的今天,草根篮球的势头虽不如几年前一般火热,却依然是内容分发的重要出口。
对于那些拥有自主草根赛事的品牌来说,这是必须抓住的优势——阿迪达斯新星爱德华兹接替哈登现身「火拼」赛场;巴特勒在李宁「反伍」总决赛上听着《大展宏图》蹦迪;约基奇也登上「触地即燃」的舞台,助阵草根球员们打出表现。
图源:@theanthonyedwards_
而随着媒介关系和传播逻辑都在被不断重构,如今的篮球达人们不光作为嘉宾参与其中,更是多了一个传播者的角色。
品牌喜欢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去做传播,几十上百万的播放点赞,虽然不断拉高着对于传播效果的期待阈值,但声量总归直观可见,落在结案上也漂亮,完全没有道理不重视起来。
如果说草根篮球提供的是流量爆点与即时传播,那么面向年轻球员的体系化赛事,则承载着更长远的品牌叙事。
Nike「打出名堂」的重磅回归,便在莫兰特和詹姆斯的行程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。
活动还邀请到了纽约街头篮球力量「NY vs NY」,和中国篮球新星张博源刚刚加盟的Veritas Academy校队,让中国的年轻天赋们获得获得与国外顶级球员交流的机会。
库里中国行采取的是球星训练营的模式,但底层逻辑并无二致,同样都是在球星的见证和指导下,创造中外年轻球员切磋交流的机会。